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全省农业“双强”推进会在临安召开丨《耕织图》“写生地”农业“双强”究竟强在哪里?
2023-04-21 02:14:52   来源:杭州日报

谷雨,“雨生百谷”,正是播种育苗、埯瓜点豆的好时节。

今天,临安区於潜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冯骥起了个大早,走进育秧中心,往育秧盘里播撒稻谷种子,注入营养液,覆盖基质,喷洒水雾……

前两天,他在手机上接到太湖源镇的一个单子——为500亩水稻育秧供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稻谷种子将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破土而出,为太湖源镇种粮大户适时春耕提供优质秧苗。


(资料图)

如今,在临安,用手机下单,手机端接单,在高科技加持的育秧中心育秧、出秧、插秧,正成为临安农业的“新种法”。如果当年的於潜县令楼璹在天有感,“当惊世界殊”!

说到临安农林,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竹笋和山核桃。殊不知,临安农业底蕴深厚。千年前,时任於潜县令楼璹,沿天目溪遍访田园,体察农桑,绘制了光耀千年的《耕织图》,成为历代皇家收藏摹绘、推崇嘉许的传世农事“教科书”。

谨循先人勤勉耕织的基因血脉,新时代临安农人以“机械”为犁,“科技”为耒,用键盘和手机在天目大地精耕细作着一片片良田,绘就了“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新时代临安《耕织图》。今天,全省农业“双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暨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会就在《耕织图》的“写生地”临安召开。

能成为全省现场会的承办地,临安农业“双强”究竟强在哪里?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农田集聚度和紧凑性差、集中连片程度低,农事成本高,不利于开展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再加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耕劳动力缺乏,制约了种粮的普及性和积极性。面对“谁来种、怎么种”的现实拷问,临安从建设“一站式”农事综合服务入手,为全区粮油种植户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积极补齐山区农业“短板”。

到目前,临安已初步构建起“1+3+X”的农事服务体系。在中部打造於潜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农机作业、农技服务、耕地智保、农资配送、农产品推广、农耕文明等6个共享服务,每年可提供11.5万亩、次作业服务;在东部板桥镇、中部天目山镇、西部龙岗镇各建设1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累计播种粮食13.55万亩;推动多个农事服务站点合理布局,建有全程农事服务站12个、重点环节农事服务点11个。

伴随着农事服务体系建设,临安积极优化农业专业化服务,在全区各农事服务中心全力拓展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等专业服务功能,带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现代农事服务,离不开科技和机械的赋能。近年来,临安全力推进机器换人,截至目前,全区已拥有农业机械7.17万台(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科技强农方面,临安全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应用。在於潜农事服务中心配置水稻全产业链农事服务应用等数字化应用系统。农户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享受到服务中心“耕、种、管、收、售”的全流程服务,还能为农户提供线上预约农机、农田墒情、病虫害预警监测、农产品网上直播等数字化服务。

此外,临安还注重政策引导,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建成的农事服务中心最高给予补助500万元。发挥浙江农林大学资源优势,开展区校合作,推动专业服务下沉。组织农业技术首席专家、百名博士团队进驻农事服务中心指导服务。

临安还以农事服务为支点,支持回乡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回乡创新创业,推动人才“下地”。到目前,已培育农创客联合会会员145名,带动实施创业项目150余个,回流返乡创业资金2.28亿元。

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临安将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高产,提标改造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因地制宜打造片区产业集群,建成万亩“天目粮仓”;以农业现代化链接一二三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质量,带动企业和农户增收;鼓励农业产业、农业企业品牌化提升,全力打造“天目山宝”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化带动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